晨光熹微或星垂平野股票配资官网交易中心,他们的身影始终在长江上穿行。37万公里的巡护足迹,绕地球十圈的执着,只为守护一尾尾鲟鱼的洄游旧梦,一江清水的生生不息。2025年8月2日下午,由SEE基金会主办、米窗协办、北京传益千里承办的长江沙龙第十八期公益活动在重庆凯德广场•九章举行。本次活动以“长江上的‘鲟梦人’”为主题,邀请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分享长江鲟保护实践与长江生态修复的动人故事,吸引了100余名关注生态保护的市民参与。
01
从“孤勇者”到全民行动:
长江鲟的生死救援
周涛来自“万里长江第一县”江安县,亲历过2003年白鲟救援失败的他,始终难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白鲟灭绝的遗憾。“一个物种消失20年未被发现活体,就意味着永久灭绝。”这一悲剧促使他于2014年成立长江流域首个反电鱼工作站,并组建全国首支专职鲟鱼保护巡护队。初期,团队被渔民视为“抢饭碗”的敌人,遭遇种种冲突与困难。但随着2018年江安县渔政协助巡护队的正式成立,这支由转产渔民和志愿者组成的队伍逐渐成为长江生态保护的标杆。
展开剩余81%“巡护队伍对非法捕捞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周涛介绍,团队累计巡护里程超37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0圈。他们不仅制止电鱼等非法捕捞,还需应对三峡大坝调峰导致的水位骤变——每天1.5米的水位落差常将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困在浅滩,巡护队需争分夺秒实施救援。
02
破解世界难题:
人工诱导自然繁殖的突破
面对长江鲟野外繁殖地消失的困境,周涛团队与科研机构合作,在2万平方米的开放江段铺设人工产卵床,通过调节水流、水温模拟自然条件。2024年,他们首次成功诱导100尾长江鲟自然产卵,并通过央视完成国内首次鱼类产卵水下直播。“雄鱼会用尾巴掀起泥沙掩盖鱼卵,这种延续5000万年的本能令人震撼。”周涛回忆,潜水员甚至目睹雌雄鱼协作产卵的全过程,为种群重建提供了关键数据。
03
生态复苏的见证:
从灰鹤到丰都车前
保护行动带来的生态效益远超预期。江安段鱼类种类从2019年的31种恢复至17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种群从7只增长到64只。更令人惊喜的是,团队在2015年重新发现已消失20余年的濒危植物丰都车前,其药用价值极高,相关发现登上《新闻联播》。周涛特别提到三峡库区特有的“苏花水柏枝”——这种潮汐植物在洪水期会落叶休眠,水退后迅速再生,其固沙能力对水土保持至关重要。
04
万物有灵:
一条长江鲟的“人性”故事
互动环节中,周涛讲述了一条名为“二胡”的长江鲟的奇遇:2018年被救助后,它四次放归均主动返回,甚至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像海豚般跃出水面回应呼唤。周涛团队扫描其体内芯片发现,这条鱼因幼时饥饿对人类投喂产生依赖。“鱼类的智慧远超我们想象,但投喂会削弱它们的野生生存能力。”周涛借此呼吁公众勿投喂野生动物,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05
十年禁渔成效:
川渝段鱼类数量增长4.8倍
针对长江保护政策的效果,周涛透露,江安段珍稀鱼类种类较禁渔前(2019年)增长4.8倍,连消失多年的长鳍吻鮈、黄麂等物种也重现江岸。他强调,四川段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实行永久禁渔,“生态恢复证明,人类退一步,自然就能进一步。”
活动尾声,小朋友们踊跃提问。9岁的张璐一询问“作为小学生能为长江鲟保护做什么”,周涛建议从拒绝食用野生鱼、减少垃圾排放开始。SEE基金会代表总结称:“地球是所有生命共有的家园,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态守护者。”据悉,周涛团队探索的“江安模式”已被农业农村部推广至全流域,目前长江沿线已有853支巡护队、2.8万名志愿者参与保护。
本次沙龙通过非遗鱼拓体验、科普讲解等形式,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与希望。正如周涛所言:“从一个人的梦想到一座城的行动,我们终将让长江鲟真正回家。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信誉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